耀世娱乐

耀世娱乐

你的位置:耀世娱乐 > 新闻动态 >

周迅被骂只是开始,6年之后,《如懿传》为何踩中了时代的雷点?

点击次数:76 发布日期:2025-08-18

2018年开播的电视剧《如懿传》,本以为早该在热搜榜留下一地鸡毛后悄悄落幕,没想到六年后竟然意外“复活”,而且是被一群爱吐槽的年轻网友硬生生从历史的尘埃中翻出来,连带刷爆B站、微博等各大社交平台。这一次,不是大制作炫技,不是流量明星比拼,而是一场全民讨论的吐槽狂欢。那么,一部老剧为什么时隔多年又被“群嘲”?它到底是哪一步踩中了现代观众的脚趾?如今的网络环境会不会让《如懿传》彻底变“负红”?看看背后到底埋藏了多少意料之外的故事。

《如懿传》这一波舆论热潮,其实是一场翻旧账式的集体大吐槽。要说起开头,居然是2023年夏天某位B站主播“没事卡了”用《模拟人生4》整了一期魔性还原视频,随口批评了几句老剧剧情。结果没想到,这位UP主一炮而红,却也引来《如懿传》粉丝的围攻——“不看剧别乱带节奏!”“你根本没get到精髓!”双方直接杠上。UP主也不服,接连拍了十几期拆解分析,把剧里漏洞扒了个底朝天。这下好了,影视区吐槽的队伍越来越壮大。可就在吐槽潮流渐涨之时,2024年春天,周迅工作室开始发律师函、大量下架吐槽相关视频。网友不乐意了,这一刀下去,反倒激发了更疯狂的集体“唠嗑”和恶搞热情,把原本只是小众“黑梗”,直接炒成了全民参与的奇观。

随着弹幕里的吐槽越来越专业,各种服化道失误、历史细节“魔改”、人物性格反复横跳、表演年龄感割裂,都成了大家争相挖掘的“槽点宝库”。有人说,《如懿传》的最大问题,是拿着“历史正剧”自诩,却把古人的爱恨情仇和现代人的恋爱脑扯到一起,活生生变成了四不像。也有人力挺,表示这部剧不过是表现了封建时代女性的悲剧命运,女主“无力反抗”的无奈感很真实。观众们一边拍着桌子质问“如懿到底爱的是男人还是那个位置?”,一边把“兰茵絮果”“婚姻围城”这些宣传词玩成了表情包和梗。其实手握弹幕键盘的大众更直接:“咱们不是要看现实教育片,也不是来看道德说教,想看点能让人共鸣的故事和鲜活角色不行吗?”《如懿传》的风评就这么层层剥开,靠不同立场和口味绞在一起,嚼出了新意思。

一时间,表面风平浪静,其实平台和部分剧迷真的是“心里有苦说不出”。有人开始反思:“为什么《如懿传》本来都被遗忘了,这轮网络疯狂吐槽却忽然变得火出圈?”有人觉得,只是一帮无聊网友拿人设、台词开涮找乐子,实则并不看重内容;有人则提醒,这是因为社会氛围变了,年轻人不再接受“吃亏是福”“好女人注定悲剧”的老套结局。与此同时,一阵对“恶女”角色的讨论又悄然升温,主角如懿的苍白人设被对比得一无是处,反倒魏嬿婉这种一路拼命、手段毒辣的配角被捧为“奇迹婉婉”、“社畜精神偶像”。但这些争论下,剧方的行为也令粉丝左右为难:一边要维护偶像和剧作体面,一边又担心大规模投诉和删帖只会加剧矛盾,更难以说服新时代网友接受。随着大量吐槽视频被举报下架,不少本来安静的观众直接变身“逆风玩家”,在评论区开启刷屏模式。大家好像很平静,其实舆论的暗涌刚刚开始,原本互相包容的不同人群,随时可能在某个热点话题上骤然爆发激烈冲突。别以为删掉几段视频就能堵上所有的嘴,风暴可能才刚刚酝酿。

其实,“二创内容被打压”触动了深层的文化神经。中国网络观众经过短视频和弹幕洗礼之后,早已习惯用自己的语言重构影视作品的意义。有人喜欢深度分析,有人爱开脑洞,有人纯粹为了发泄生活里的不满。突然被告知“这不可以,那不能讲”,自然会激起本能的逆反心理:凭什么要封我嘴?连吐槽都要被审查,是不是太矫枉过正了?有的粉丝则担心这些反复重炒的旧戏码,会让国剧形象和演员声誉变差,于是抱团对抗,激化两极分化。更棘手的问题还在于:剧方的举报行为不仅没能冷却热度,反而让二次传播更猛烈。从B站到微博,从小众圈子到社会各界,各种讽刺梗层出不穷。每个人仿佛都在说:光靠删帖可救不了剧情的“失控”。

在所有争议蛰伏的时刻,一个重磅反转冲上热搜。越来越多观众发现——其实当初很多人都没认真完整地看过《如懿传》本剧,对它的所有了解反而源自这些“带梗搞笑二创”。剧情、角色动机、宫斗感情、服装妆造,全都成了某种网络社交货币。原本剧组以为通过打击吐槽能挽回风评,没想到亲手催生了一次全民对剧本价值的再审判。普通网友对“什么是真正有共鸣的故事”“新的女性形象该长啥样”“现代婚恋观与传统伦理冲撞”的思考,被集体推上台前。大家直接反过来挑战剧方:“既然不让我们说,那你倒是拍点让我们服气的啊!”“为什么女主弱得像软柿子就该被同情,难道真女强只能当反派么?”历史与现实、理想与无奈、道德与价值的矛盾同时点燃,火药味拉满。

最意外的爆点莫过于,曾经被当作“恶女”反派的魏嬿婉,在群体舆论中摇身一变成“打工人精神代表”。白天受屈辱,晚上熬小灶。拼不过贵族只能拼命升级,错过机会想法设法自救。身边的凌云彻一个比一个无能,这些痛点直穿“996”社畜体质。大家开玩笑说:“谁还没点魏嬿婉的精神,不服输才活得下去!”宫墙里的道德半点温度都没有,只有生存法则。至此,“如懿也就是个背着道德大旗混日子的失败者。”网络二次创作者的吐槽不再是纯粹调侃,反而成了对“女性成长”“反抗叙事”的新探索。剧方“管控”带来的意外,是让所有人有机会重新思考,什么内容才能真正埋进观众心里。

与此同时,B站等平台谨慎应对,删帖风波下,视频创作者的生态也受损,不少人开始转向更隐晦、幽默的表达。于是在“表面平静”的氛围下,观众和剧方、二次创作和官方审查之间的矛盾反而被进一步激化。不同的声音不仅没能统一,反而让争议愈演愈烈:有人坚信吐槽带坏风气、伤害演员和剧组声誉;另一拨人鄙视号召“尊重道德、美德”的说教,觉得太假,离现实太远。平台、观众、创作者三方都在重新寻找自己的界限——但谁也说不好,下一次争议会不会更大、更不可控。

从社会意义上来说,这场围绕《如懿传》的二度舆论风暴,也体现了当今年轻观众对表达权、作品审美权的自信争夺。当你强行干涉“群众乐趣”,群众反而用更幽默、更辛辣、更集体化的方式完成自我表达:不光批剧情,还玩人物梗、服装梗、台词梗,甚至衍生出“如学”这种半调侃半学术的全新网络文化。斗而不破,骂而不绝,这可能才是“中国式看剧”的新常态。剧方想控制,观众想主导,风潮里永远暗藏着下一场“意外爆红”的历史伏笔。

这样说起来,《如懿传》的命运还真是让人哭笑不得。剧方当年满怀想要“再现史诗,振奋人心”之情,结果一不小心给观众上了一堂“瓷娃娃宫斗课”。女主一路“受苦受累为美德”,却没见多少人真动了恻隐心。想用反派衬托主角高大,反而喧宾夺主;想批封建教育观,却被批得不彻底;快意恩仇没有,情感共鸣更无力。其实大家最想吐槽的不是一部剧烂不烂,而是总有些人自诩“道德灯塔”,教训观众怎么应该共情、应该敬仰。这要真是合家欢传统美德大赞歌,咋还用删视频关评论区呢?你要千呼万唤让大家闭嘴,难道真以为观众就会自费安利吗?夸你几句都怕你膨胀,怕你明年再整合集励志加油宫斗神作。

到底是观众的三观变“刁钻”,不再吃苦难焦点那一套,还是剧方太高估了自家女主“美德失败者”的好感加成?有没有朋友觉得,宫斗剧里的道德说教真能打动现代人的心?你会同情如懿,还是更想为疯狂成长、不服输的魏嬿婉鼓个掌?宫斗世界“弱德”还是“逆袭”更能代表新时代?评论区等你来说说:你到底站谁,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