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世娱乐

耀世娱乐

你的位置:耀世娱乐 > 新闻动态 >

七喜与雪碧的较量:从起点到市场,为啥雪碧更受大家欢迎?

点击次数:100 发布日期:2025-08-24

七喜的起点,带着点“意外”的味道。1929年,美国人查尔斯・格里格捣鼓出了这款饮料,那会儿它可不是单纯的汽水,配方里加了柠檬酸锂——一种能让人镇静的成分。巧的是,当时正赶上大萧条,不少人心里憋闷,喝上一口带点“安抚”作用的七喜,倒成了简单的慰藉。靠着这独特的“药理属性”,七喜火了,到1948年政府禁止在饮料里加柠檬酸锂前,它稳稳占着90%的柠檬饮料市场份额,说是“独霸一方”也不为过。

再看雪碧,它的出身和战争绑在一起。1941年,纳粹德国那边物资紧张,可口可乐在当地的工厂拿不到原材料,负责人马克斯・基斯急中生智,用奶酪废料、苹果渣这些手边能找到的东西,捣鼓出了芬达。后来可口可乐把这套“应急思路”用到美国,1961年推出了雪碧。说白了,七喜是靠“化学功能”起家,雪碧则是供应链应急催生出的产物,起点就透着不一样。

真正的较量,从营销场上开始。1967年,七喜找了智威汤逊策划,打出了“非可乐”的旗号。那会儿可乐是饮料界的“大佬”,七喜不硬碰硬,反而喊出“不含咖啡因,永不添加”,瞄准的就是那些不想喝可乐的人——比如对咖啡因敏感的人、想换口味的年轻人。这招“反主流”挺管用,1967到1969年,它的年销量涨了56%。说到底,不是大家突然觉得七喜更好喝了,而是“不跟可乐走”的态度,让不少人找到了共鸣。

但雪碧背后有可口可乐这棵“大树”,反制来得又快又狠。到了90年代,它先打了场“地面战”——抢经销商。当时跟着七喜干的11家装瓶商,被雪碧撬走了5家。可口可乐的办法很实在:一方面给低价供货的“胡萝卜”,另一方面又拿经销权做“大棒”,经销商犯难也正常。

光抢渠道还不够,1994年雪碧又打了场“空袭战”,喊出“服从你的渴望”,把自己和嘻哈音乐、NBA绑到了一起。科比、詹姆斯这些球星拿着雪碧出镜,年轻人看了觉得“这饮料懂我”。如果说七喜的“非可乐”是让大家“反叛”,那雪碧就是顺着大家的喜好来,把“我和你一伙”的感觉做足了,这步棋确实走得巧。

说到底,这俩的输赢,早被“资源”二字定了调。就说渠道吧,雪碧靠着可口可乐的装瓶商体系,比如国内的中粮、太古,超市货架、街边小店,哪儿都能看到它;七喜的经销商却是分散的加盟网络,铺货时总慢半拍。你想,消费者想买的时候,雪碧随手就能拿到,七喜得找半天,次数多了,自然就偏向雪碧了。

七喜还有个绕不开的“坑”——品牌归属权。1986年它被拆着卖了,美国市场归了胡椒博士,国际市场归了百事。这就麻烦了,两边各管一摊,资源没法往一处使。更糟的是,到了百事手里,它还得和激浪(MountainDew)争资源,都是自家孩子,哪能偏心太狠?七喜就这么成了“后娘养的”,发展自然受拖累。

在我国市场,这点更明显。雪碧早早绑定了“宴席文化”,逢年过节、婚丧嫁娶,桌上摆的不是可乐就是雪碧,“有宴席就有雪碧”的印象慢慢刻进了大家心里。还有人觉得“雪碧是透明的,没色素,更健康”,其实这是认知偏差,但架不住大家信啊。反观七喜,既没找到这样的固定场景,也没把自己的特点说透,慢慢就被甩开了。

这两年健康浪潮起来,俩品牌都想求变。2023年雪碧换了透明瓶,印上“回收我”的标识,想靠环保拉好感;七喜也换了新LOGO,加了柑橘色调,想显得更年轻。但效果不算理想,现在大家喝饮料的选择太多了——茶饮、功能饮料、奶茶,货架上挤得满满当当,碳酸饮料的日子本就不好过,光换包装、换LOGO,哪能轻易翻盘?毕竟“碳酸”这俩字,在不少人心里就和“不健康”挂钩,这矛盾不解决,难有大突破。

回头看这半个世纪的较量,哪是什么“口味之争”,分明是“系统性能力之战”——渠道比营销重要,营销又比单纯的产品本身重要。七喜的“非可乐”策略看着聪明,却没攒下自己的“固定地盘”,没能像雪碧那样绑定聚餐之类的场景,火得快,后劲却不足。这也给现在的新消费品牌提了个醒:别光想着靠一句口号、一个点子火起来,更别让资本拆分把资源拆得七零八落,不然就算一时风光,也难成气候。

说到底,雪碧能赢,是沾了可口可乐整套商业体系的光,就像大树底下好乘凉;七喜落到今天这步,是一步步丢了资源、散了人心,成了棋盘上没人疼的棋子。这事里的门道,不管是做产品还是干别的,琢磨琢磨,都挺有滋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