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世娱乐

耀世娱乐

你的位置:耀世娱乐 > 新闻动态 >

中国人在厄瓜多尔:工资微薄,姑娘泼辣,生活却奇怪地有点舒服

点击次数:80 发布日期:2025-09-11

如果不是因为赤道线,我可能永远不会来厄瓜多尔。

并非我势利,而是这个国家的名字实在太“没有话题度”。

说去哥伦比亚,大家会懂;

说秘鲁,立马会联想到马丘比丘;

说墨西哥,十有八九提醒你“小心被绑票”。

可要是说“我要去厄瓜多尔”——

十个人里有九个会追问:“哪?是在非洲吗?”

第十个甚至会半信半疑地问:

“你是不是写错了?该不会是‘赤瓜礁’吧?”

直到我真的落地,才猛然发现——

原来,这才是被世界遗忘的“现实主义大片”。

国家冷知识:国小、民穷、治安乱,却比你见过的地貌更丰富

先来一份速成背景:

国名:厄瓜多尔共和国(Ecuador),“Ecuador”就是“赤道”的意思。

地理位置:南美西北角,夹在哥伦比亚与秘鲁之间。

面积:不足28万平方公里,略大于广西。

人口:大约1800万,以印第安混血(Mestizo)为主。

首都:基多(Quito),位于安第斯山脉,海拔2850米,全球第二高的首都。

货币:不是本币,而是美元!(1999年本币崩溃后直接改用美元)。

别看它在地图上小得像个脚注,却集齐:

安第斯高原、亚马逊雨林、太平洋海岸线;

活火山、赤道纪念碑,以及令达尔文震撼的“加拉帕戈斯群岛”。

地貌比欧洲更齐全,历史比多数中南美国家更乱,但这个地方,却从不登上热搜。

原因?

因为它太真切,不适合浪漫化包装。

贫穷不是现状,而是一种生活方式

基多的中心区出乎意料地“仿欧洲”——石板街、殖民式建筑、教堂林立,咖啡馆菜单全是意大利风。

可这“文艺气质”只局限在两条街。

再往外走,立刻变回“原汁原味的南美”:

成片的水泥毛坯房;乱成麻花的电缆;

小推车摆的路边摊、铁皮棚子撑起的“美食街”。

小孩赤脚乱跑,狗趴在马路上睡觉,穿校服的少年一路踢石子。

我问当地人:“这市中心挺漂亮的,你们常来吗?”

他翻白眼说:“不,那是给人装样子的。我们平时过得没那么体面。”

乡下更像另一个世界。

在洛哈省(Loja)的小镇,我仿佛穿越回九十年代的贵州山区:

土路上全靠摩托;村民种香蕉、玉米、甘蔗,一天不足10美元收入。

家里没自来水,做饭用柴火,厕所还是旱厕;孩子十三岁就得下地干活。

但他们不自卑!笑容真诚自然;

没社交软件,却比朋友圈点赞更有温度的邻里互助。

你觉得他们贫困,他们反而会怜惜你:

“连街坊都不认识,还叫生活吗?”

用美元结算,却几乎花不起

厄瓜多尔采用美元,看似高级,实则是个矛盾。

物价按美元计算,工资却低得可怜:

普通工人:月薪250~400美元;

教师公务员:500美元左右;

农民、服务员、散工:日薪不足10美元。

再看消费:

一杯美式:2.5~3美元;

一顿便饭(米饭+豆+肉):3.5美元;

加油:1美元不到(政府补贴);

房租:城市月租300~600美元。

换句话说:

工资刚够付房租,再买点生活用品,就差不多要断粮。

所以他们的生活极限到:

少吃肉,主食靠米豆;衣服多是旧货;

理发5美元一次,不满意也只能忍;牙痛能拖就拖。

我问当地朋友:“收入这么低,不焦虑吗?”

他叼着牙签笑道:

“焦虑?我们早就没那个力气了。”

治安:不是你疏忽,是别人早就准备好了

在厄瓜多尔,最重要的技能不是语言,也不是导航,而是随时察觉危险的本能。

注意事项:

公共场合不要乱掏手机。

背包一定抱在胸前。

热情搭讪的人,十有八九是小偷。

打车用平台,不要随手拦车。

警察存在感低,不必指望。

虽然偷窃率在南美不是最高,但游客极容易被盯上。

我见过一个美国人被“香蕉遮挡+顺手摸兜”偷走手机。

我自己也差点中招,多亏本地女孩提醒我:“你包开了!”

我感激地问她怎么发现的。

她淡定地说:

“因为我以前也干过。”

……

谢谢你,我安全了,但心里更慌了。

饮食:油多肉少,主食单调,吃完只想来根辣条

南美饮食普遍随意,而厄瓜多尔算是“草率料理”的代表。

最常见的一顿:

米饭、豆子、煎蛋、炸香蕉、生菜片,偶尔加点红酱——

然后全都混着吃!

早餐只是面包蘸牛奶,草草了事。

海鲜虽然有,但价格偏高;水果丰富,却大多出口;鸡肉普遍但个头小。

吃了三天,我的胃开始抗议,味蕾罢工。

唯一让我惊艳的,是——烤猪皮!脆得极致,配辣酱就是灵魂。

整体感受:

“这边的食物是为了维持生命,不是为了取悦味觉。”

厄瓜多尔女人:早当家,日子苦,却美得让人发愣

原以为拉美美女主要集中在哥伦比亚和巴西,没想到厄瓜多尔也藏着惊喜。

刚到基多不到十分钟,我就被一位女孩吸引:

深棕肤色、浓眉大眼、高颧骨、卷发随意扎起,宛如杂志里的混血模特。

她穿运动套装,耳机掉了一只,手里提着饭盒,低头刷手机——再普通不过的日常。

可她的五官比例、骨相立体、肤质自然,全都直击视觉。

我盯了几眼,她抬头“哦”了一声,微微一笑,我当场社死。

不是丢人,而是她那种笑,仿佛在说:

“知道你在看,不过无所谓。”

不只是长得好看,她们还极能撑起家庭

厄瓜多尔女孩大多早熟、早婚、早育。

十几岁的学生就抱着婴儿;二十岁出头的年轻妈妈已带俩孩子摆摊。

许多家庭的经济支柱是女性:白天出摊,晚上洗碗,还得照顾孩子功课。

而男人?不少是散工型,责任感相对弱,有的干脆离开。

所以,母亲往往是家里的核心与灵魂。

她们能吃苦,穿旧衣也收拾得整洁;

不靠化妆,却天生立体感;

就连吵架,都像带着音乐节奏。

美女的美貌,与沉重生活并存

我认识一位24岁的厄瓜多尔女孩,已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在餐厅当服务员。

她说最怕的,不是穷,而是别人评价她“放弃自己”。

所以哪怕家里热得没电风扇,孩子哭闹,她也坚持上班前化个淡妆。

她说:

“我不能变丑,变丑就会迟钝。”

那一刻我喉咙发紧。

她的美丽,来自于在凌乱生活中,仍然给自己留一点尊严。

对中国男人而言,这样的美刚好

如果你喜欢“深邃五官但不夸张、身材有料却自然、阳光又接地气”的女生,

在基多街头,你可能会频频回头。

她们不是法式风,不是日韩可爱,也不是巴西式的浓艳。

她们的特点是:长相自带滤镜,情绪不需要伪装。

笑容自然,说话幽默,眼神坦荡。

不黏人、不作,还常常主动开玩笑。

某种程度上,这正好符合不少中国男性的审美:

“既有女人味,也有家庭观念,还很能干。”

但别妄想掌控。

她们养家本事不小,你若不上进,她心里默念几声“pobre”(穷鬼),转身继续忙碌,连头都不会回。

我的真实体验:每天都好笑,也每天都疲惫

我在厄瓜多尔待了18天,城市与乡村都走了一遍。

这18天里:

手机差点被偷两次

山路遇过塌方,海里碰到过水母

和陌生人拼桌吃饭,和民宿老板喝到深夜

四次遇到巴士抛锚,只能干等拖车

差点忘记结账,被厨房阿姨端着汤勺追出来

这里每天都充满突发状况,

却也每天都有人对你笑着说:“Hola amigo!”

有人帮你捡东西、指路,教你几句西语。

写在最后

厄瓜多尔并不是想象里的“异域风情旅游地”。

在一个人人拼包装、讲人设的时代,

这里更像一个“不顾你感受的真实现场”。

不提供仪式感,

但保证:只要活着,这里每天都值得写一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