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野战军的实际指挥员,只有一个人,打仗不爱设立预备队
在两军交战之际,双方的主官往往会留下一部分机动力量作为预备队,这样有机会在关键时机发挥出改变战局的作用。
如果双方旗鼓相当,会有一个试探、寻找突破口的过程,只要能发现敌人的弱点,预备队就是扩大胜机和战果的生力军。
万一局势不顺,预备队就是最后的决战力量,也是指挥员最后的底气。
就像两个人打牌,刚上来就把所有好牌都出了,那开始的确可以占据优势。只是一旦被拖入僵局,他就没有反制手段,会陷入全面被动。
所以为了不让自己陷入被动,我四大野战军的指挥员通常会在部署阶段就预留预备队,唯有一人是例外,他堪称将兵力运用到了极致!
一野(西野)自组建开始,生存环境就特别恶劣,面临着胡宗南、马家军的包围。如此背景下,部队作战不可能一股脑压上去,至少要留种子、留反击力量。
1947年中央在《关于西北战场作战经验通报》指示里还专门强调:在敌强我弱地区,须保持至少五分之一兵力作为战略机动。
彭总也是很好执行了这一策略,通过精妙部署,将有限的兵力,打出了超过人数几倍的效果。
后来敌我力量发生逆转,彭总在作战时仍有预留预备队的习惯,比如艰苦的兰州战役,第二兵团第三军就是总预备队。
二野(中野)司令员刘伯承是伏龙芝学院毕业的高材生,非常重视理论与实际结合,在战前就会思考很多。
他并非那种大开大合、孤注一掷的作战风格,会从部署上就确保第二梯队拥有支援能力,所以基本第一战都会安排预备队,比如淮海战役时,11纵就被他当成最后的底牌,没有第一时间就压到前线。
四野(东野)是抽调我党大量精锐出关组建的,称得上革命的本钱,司令员101又是出了名的谨慎,所以通常也会预留预备队。
在《大决战之淮海战役》中有这样一幕:听闻塔山告急后,参谋长刘亚楼有些坐不住了,多次建议动用总预备队1纵。101开始被说服,但刘亚楼电话刚打到前线就被按掉,随后那句经典出现了“总预备队,不动”。
101之所以如此,原因不外乎两个:一是塔山还撑得住;二是若提前动用总预备队,其他方向一旦出现新的敌人,就没有力量可以平息变数了。他的这个决定,可见谨慎的性格,而如此谨慎的他,作战自然不可能不留预备队做后手。
四大野战军里,唯一不喜欢设预备队的只有三野(华野)的实际指挥者粟裕。他作战就是猛、就是爱冒险,经常给人一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感觉。
比如孟良崮战役,当国民党大举进犯时,粟裕是想让一纵先休整,做总预备队的。毕竟一纵在莱芜战役中伤亡太大,又是临时接到命令后才从鲁西南赶回,部队战斗力打了折扣。
但敌精锐整74师一头扎进我根据地腹地后,华野为歼灭这支强大的敌军立即重新部署,在正式的会议上,一纵就转而成了主攻,还是没做成预备队。
后来华野各部非常吃力且卖力,阻援部队打得艰难,进攻部队更是轮番往上冲。在付出重大伤亡后,硬是赶在敌合围之前虎口拔牙,全歼了整74师。
这一战就很能体现粟裕的风格,敢于冒险、拼得极限,要么胜利,要么溃败,没有中间选择。后来的豫东战役,他把这套方针运用得更加大胆。
粟裕自己的回忆录里,很清楚地记录了豫东之战的全过程,最开始他给中央的请示电是以华野3纵、8纵组成攻城集团,由陈士榘、唐亮指挥攻取开封;
华野1纵、4纵、6纵楔入定陶、曹县一带,阻击邱清泉西援开封;另中野11纵和冀鲁豫独立1旅在巨野牵制邱清泉兵团;冀鲁豫军区和豫皖苏军区一部兵力相机攻占东明、兰封,破袭陇海路。
他把敌人的动向都考虑到了,自己能动用的部队也考虑到了,一一做了针对性部署,但,就是没安排预备队。
好在我军进攻开封非常顺利,在敌增援赶到之前就顺利破城。此时国民党邱清泉兵团、区寿年兵团、黄百韬兵团等部正在路上,有华野干部就说,目前我军疲惫,又以获取了战果,应见好就收。
这在那个环节下属于最稳妥的选择,大部分人都会这么干。但粟裕却有自己的看法,主动放弃了开封城,全军继续保持战备,准备歼敌一路援军。
当时国民党增援部队以邱清泉兵团、区寿年兵团最为接近战场,但两部之间又相隔了一段距离。粟裕根据实情调整部署,以1纵、4纵、6纵、中野11纵组成突击集团,全力进攻区兵团。
另5个纵队组成阻击集团,负责防御各个方向的来敌,还是没有准备预备队。经过十昼夜的战斗,我军成功歼灭区兵团。
只是,华野自身伤亡也很大,连续两次大战,各部差不多都已近力竭。进攻区兵团时,1纵1师师长廖政国向司令部求援,叶飞把警卫营、马夫都派过去了,可见困难到了什么程度。
然而即便如此,粟裕还是不停手,竟想接着打赶来支援的黄百韬。最终围是围住了,但敌增援已至,没办法吃下,只好主动撤离。
这一战就是在不断的包围与反包围,将粟裕的指挥风格体现得淋漓尽致,就是不爱设预备队,就是喜欢冒险,明明自身情况已不佳,看到机会仍坚持再打。差点全歼黄百韬,又差点自己被围歼。
正如一句话,风险越大,收益越大。粟裕更重视的是那个“收益”,为此多冒点风险也是情愿的。
我军的名将不少,但是跟粟裕这样勇于孤注一掷、还能常常博得胜利的人却不多,为何他会如此独特呢?这主要跟他的三年游击经验有关。
自从红十军团失败后,粟裕就率部进入国民党腹地打游击,曾在浙西南建立过根据地,那时环境才是真正的恶劣。
得不到任何支援不说,还要时刻面临重兵围剿,毕竟浙江是蒋介石的老家,也是国民政府的财政来源,老蒋绝不会放任一支红色武装在此扎根。而粟裕通过团结当地的穷苦百姓、帮派势力,硬是从夹缝中打出一片天来。
但那样的环境下,如果拼消耗就只有慢性死亡一条路可走,所以不冒险是不可能的。作为一支部队的指挥官,粟裕必须敏锐地寻找到时机,然后一股脑全压下去,以此获得胜利、换取生存的机会。
久而久之,他就形成了自己的作战风格,后来一直延续着。而别人没有他这种经历,自然很难有相应的能力。
对于那三年的游击战争,粟裕一辈子印象深刻,在他的回忆录里,歼敌最多的淮海战役基本没怎么说,反倒是游击战争大书特书,视为人生最得意之笔。人才,也是锻造出来的啊!
热点资讯/a>
- 奥赖利接过传奇33号,艾特努里加盟,曼城左后卫竞争升级
- 如何办理出生公证?2025最新指南
- EXO新歌MV拍摄临时取消 组合原计划回归面临变数
- 杨幂欧豪《生万物》对上许凯田曦薇《子夜归》,能否引燃暑期档?
- 中国新直升机领先代差,技术超越俄罗斯,美国人这次倍感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