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对俄制裁“躺平”,北约承诺落空,波罗的海盟友军援或被削
当北约的警报声在东欧夜空回荡时,我们是否该问一句:这个联盟,还听得到华盛顿的承诺吗?
过去几年,北约东翼的紧张局势像一根越绷越紧的弦。波罗的海三国——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早已将国防开支推高至GDP的2.5%以上,几乎是美国要求的“达标线”两倍。可当五角大楼传出可能削减对这些国家军事培训与装备资金的消息时,整个东欧的心一下子悬了起来。这些国家不是没努力,而是太努力了。他们的防线,一半靠自己咬牙扛,另一半,曾指望美国撑着。
但2025年的美国,似乎正悄悄收回那只手。
特朗普政府嘴上喊着“挺北约”,行动却越来越像“选择性失明”。CSIS的数据显示,美国对俄新制裁的实际执行率不足三成,而欧洲盟友却超过八成。法国国防部高官那句“华盛顿的犹豫让莫斯科看到机会”,不是抱怨,是预警。更让盟友心寒的是,美国国会对外军费支持率跌至历史低点。PEW调查显示,越来越多美国人认为“欧洲安全不该由我们买单”。
这背后,是“美国优先”逻辑的彻底落地。特朗普政府一边在乌克兰问题上说“美国获利”,一边把纽约国民警卫队调回本土维稳——信号再清楚不过:全球霸权可以继续卖,但成本要别人分摊。
于是,一种“战略模糊”成了新常态。不明确撤军,也不承诺增援;不否认义务,却拖延资金。波罗的海国家突然发现,他们依赖的40%美军装备与训练支持,可能一夜蒸发。立陶宛防长说得无奈:“我们加预算,但反应速度会变慢。”慢一步,就可能满盘皆输。
而波兰的无人机事件,像一记重锤砸在本就脆弱的信任上。十架疑似俄制无人机闯入领空,欧盟震动,冯德莱恩紧急发声。俄方却冷笑回应:毫无证据。是真袭击,还是心理战?ICDS智库指出,这已不只是防空雷达的事,而是信息战的前线——西方用“威胁叙事”凝聚内部,俄罗斯则用“阴谋论”瓦解对手。
更深层的裂痕在于,欧洲内部也开始分裂。西欧国家喊着“证据呢”,东欧却主张“宁可错杀”。北约的团结,正被地缘位置撕成两半。
莫斯科当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普京反复强调“西方夸大威胁”,俄军在西部边境演习频率翻倍。你说我在扩军?我说我在自卫。安全困境就此形成:你越防我,我越要军演;我军演越多,你越觉得我危险。
北约的凝聚力,正从内部被掏空。它像一台老式发动机,还在轰鸣,但零件已开始松动。美国想维持影响力,又不愿多花钱;欧洲想自主,却还没准备好独自面对俄军坦克。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下一次危机爆发,华盛顿的电话,还会有人相信吗?
当安全变成一场赌注,谁该为“信任赤字”买单?
热点资讯/a>
- 魔咒缠身!林诗栋三连败背后,藏着中国乒乓最痛的伤
- 实锤来了!2300吨菲船冲向我国海警,仅差100米,结果却大
- HYBE计划拓展美国业务 讨论筹措27亿元资金投入
- 抢下桑乔埃利奥特,泥沼中的埃梅里,正在思考复苏的正确路径
- 不到三分钟!俄军占领欧洲最大“白色油田”,乌克兰命脉被剥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