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世娱乐

耀世娱乐

你的位置:耀世娱乐 > 新闻动态 >

王楚钦86分报到北大!一个00后冠军的含金量,到底有多高?

点击次数:77 发布日期:2025-09-11

9月初的北大校园里,一辆红色奔驰大G停下,车里走出的不是富二代,而是刚拿下巴黎奥运会两枚金牌的乒乓球运动员王楚钦。 他穿着北大新生红色T恤,背着双肩包,却被同学们用乒乓球拍代替课本“围堵”签名,这一幕在社交媒体刷屏了。 有人调侃:“研究算法不如研究他的发球! ”

王楚钦能进北大,靠的不是“特权”,而是实打实的政策与实力。 根据国家体育总局“优秀运动员保送入学”政策,奥运冠军可免初试,但仍需通过严格复试。 4月北大公示名单显示,他复试成绩86分,总排名第一。 他的申请材料中包括奥运夺冠的战术分析报告和乒乓球年轻化推广计划,评委评价“远超普通运动员的认知边界”。

北大为他定制了弹性学制:模块化集中授课、远程线上学习、赛事成绩换算学分。 他甚至用训练间隙参加《研究生手册》线上考试,100题拿了97分。 这种“体教融合”模式并非个例,此前乒坛大满贯丁宁同样从北大体育硕士毕业,如今留校任教。

王楚钦的2024年堪称“时间管理大师”:巴黎奥运夺金、北体大本科论文答辩、北京市公务员考试。 他以85.4分考入北京先农坛体校事业编岗位,如今叠加北大硕士身份,网友感叹:“这就是新时代的‘三栖战士’! ”

他的课表包括《运动心理学》《赛事管理》等硬核课程。 这些知识直接反哺赛场,多哈世乒赛期间,他运用战术数据分析击败强敌雨果,首夺男单冠军。

“运动员保送北大”一度引发争议。 质疑者认为这挤占了普通考生的教育资源,支持者则反驳:“数学好是人才,体育好也是人才! ”北大官方明确回应:所有保送生均通过同等学术标准考核。

运动员读研并非“躺平”。 王楚钦需在密集赛程中兼顾学业:9月参加澳门冠军赛和中国大满贯,10月亚锦赛,11月欧洲赛事+全运会,12月三项总决赛。 他的训练强度远超常人,多哈世乒赛前为复仇雨果,每天清晨5点加练,体重骤降8斤。

尽管身经百战,王楚钦在教室却显出“i人”(内向型人格)特质:被围观时耳根泛红、战术性喝水缓解尴尬。 同学递球拍签名时,他递回笔时刻意将笔尖朝向自己,细节素养被网友热议。

这种反差契合了年轻人对“学霸冠军”的期待:赛场上是无情的“拧拉机器”,课堂上是谦逊的学生。 他的存在本身就在打破“运动员=四肢发达”的刻板印象。

王楚钦的北大选择,究竟是中国体教融合的突破,还是资源倾斜的争议?

当世界冠军走进课堂,我们是否高估了学术光环对运动员的价值? 或者说,一个既能拿金牌又能考编制、读北大的“00后”,是否重新定义了“成功”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