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英智库抛出猛料,称俄军打包送装备,台海进程能快进十年?
最近这网上可真热闹,我像是误入了哪个好莱坞大片的首映礼,剧本都给我写好了——《莫斯科的“速成鸡精”:十年搞定台海不是梦》。
你别说,这名字起得还挺有那味儿的。
这故事的开场就特别玄乎。
说咱们的特种兵,能穿上一套叫“达尔诺约特”的神奇装备,从8000米高空,也就是客机巡航的高度,-60℃,跟个鬼魂似的,无声无息地滑翔个80公里,精准降落到对面后院。
落地开工,一气呵成。
我寻思着,这玩意儿是钢铁侠的战衣还是多啦A梦的竹蜻蜓啊?
这想象力,不去写科幻小说真是屈才了。
这还不是全部。
这套神乎其神的说法,来自一份英国老牌智库RUSI联合美国专家炮制的“内部报告”。
他们声称,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从俄罗斯“泄露”的800页机密文件里破译出来的。
看到“泄露”俩字我就想笑,这年头,情报圈的“偶遇”和“捡到”,比偶像剧里的转角遇到爱还巧。
报告里写得那叫一个板上钉钉。
说俄罗斯老铁准备给我们一个整编空降突击营的“大礼包”,37辆空降突击车,11辆坦克歼击车,总价2.1亿美金,连零头都算好了。
就差把合同扫描件附在报告后面了。
这细节,严谨到让人怀疑他们是不是在克里姆林宫的会议室里安了监控。
目的呢?
当然也给你安排得明明白白:换取咱们在乌克兰问题上的“实际支持”。
你看,一个完美的闭环就形成了:我们有需求(加速统一),俄罗斯有技术(空降大礼包),双方一拍即合,搞了个“技术换立场”的交易。
这个故事,逻辑清晰,动机充足,简直可以拿去当商学院的案例分析了。
但是,咱们把这剧本翻到背面,看看制作人员名单,这味儿一下就冲鼻子了。
现在是什么节骨眼?
俄乌冲突打成了消耗战,欧洲被拖得半死不活。
山姆大叔最怕什么?
他最怕的就是我们这边风景独好,顺带着还跟俄罗斯眉来眼去。
他需要一个抓手,一个能把我们摁在“邪恶轴心”耻辱柱上的由头,好名正言顺地对他那帮欧洲小兄弟们喊话:“看啊!他们是一伙的!你们还敢跟他做生意?”
这份报告,就是递到他们手里的那把刀子。
它巧妙地把中俄之间正常的军事合作,扭曲成了一场肮脏的政治交易。
它用那些听起来很唬人的技术参数和装备型号,给我们贴上一个“战争支持者”的标签。
这手法熟不熟悉?
十几年前,他们拿着一小管白色粉末就能搅得一个国家天翻地覆,现在不过是把道具从化学试剂换成了几张A4纸,套路还是那个老套路。
他们一边吹嘘俄罗斯的技术能帮我们“开天眼”,一边又暗戳戳地贬低我们自己的努力,好像离了这点“俄式外挂”,我们就寸步难行了。
这种骨子里的傲慢,真是几十年都没变过。
说句实在的,咱们的空降兵是怎么一步步走到今天的,我们自己比谁都清楚。
我们是年轻,但不是巨婴。
我们的国防现代化,靠的是一代代人勒紧裤腰带的埋头苦干,不是靠谁的施舍。
把我们的决心和意志,寄托在几件外来的装备上,那也太小看我们了。
台海问题,说一千道一万,都是我们自己家里的事。
什么时候打扫,用什么扫帚打扫,我们自己说了算。
这份报告,与其说是对我们军事能力的评估,不如说是对他们自己内心焦虑的一次公开展示。
他们越是声嘶力竭地渲染“中俄威胁”,就越证明他们手里的牌不多了,只能靠这种“讲故事”的方式来维持局面。
所以啊,家人们,这瓜咱们吃了,这故事咱们听了,乐呵一下就行了。
别太当真。
毕竟,大国博弈的牌桌上,靠的从来不是编故事的能力,而是实打实的实力。
他们只管写剧本,我们只管往前走,看看最后是谁,能笑到最后。
热点资讯/a>
- 魔咒缠身!林诗栋三连败背后,藏着中国乒乓最痛的伤
- 实锤来了!2300吨菲船冲向我国海警,仅差100米,结果却大
- HYBE计划拓展美国业务 讨论筹措27亿元资金投入
- 抢下桑乔埃利奥特,泥沼中的埃梅里,正在思考复苏的正确路径
- 不到三分钟!俄军占领欧洲最大“白色油田”,乌克兰命脉被剥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