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挨打了!中俄态度突变,哈马斯彻底没戏,只剩一条活路可选
2025年9月的中东,空气里弥漫着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紧张感。
不是突然爆发的战争前兆,而更像是风暴眼中心的短暂平静——所有人都知道,某种结构性的变化正在发生,只是没人敢断言它最终会把这片土地推向何方。
而在这场巨变的漩涡中心,一个名字正被迅速从政治地图上抹去:哈马斯。
哈马斯不是被打垮的。
至少不完全是。
它是被整个国际体系,连同它曾经依赖的盟友,一起“请”出了未来的剧本。
转折点发生在2023年9月13日。
联合国大会通过了一项由法国和沙特联合提出的决议。
表面看,这又是一份呼吁停火、释放人质、推动“两国方案”的常规文件。
但真正懂行的人一眼就看穿了字里行间的潜台词:未来的巴勒斯坦国,没有哈马斯的位置。
更关键的是,投下赞成票的,不只是西方国家,还包括中国和俄罗斯——这两个过去几年里,还曾为哈马斯保留过一丝政治尊严的大国。
回想2022年甚至2023年初,情况完全不是这样。
中国邀请过哈马斯的政治代表到北京进行闭门对话,试图在巴以问题上扮演调停者角色。
俄罗斯三次接待哈马斯高层,给予他们某种形式的外交承认。
虽然没到正式建交的地步,但至少说明,在莫斯科和北京眼中,哈马斯还是巴勒斯坦政治版图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
可短短一年多时间,风向彻底变了。
中俄这次的投票,不是偶然,而是一种战略性的切割。
他们选择站在阿拉伯世界主流国家——尤其是沙特、埃及、约旦这些长期主张通过政治途径解决巴以问题的国家——一边。
这等于向全世界宣告:我们不再把哈马斯视为合法的政治行为体,未来的巴勒斯坦,只能由法塔赫主导。
这种转变背后,早有预兆。
2023年7月,《纽约宣言》已经为哈马斯画下终点线。
这份由法国和沙特牵头、多国背书的宣言,名义上重申“两国方案”的可行性,但细读条款就会发现,它几乎就是一份针对哈马斯的“解散令”。
里面白纸黑字写着:哈马斯必须全面解除武装,彻底退出加沙地带,并在国际监督下完成人员复员。
更狠的是,宣言明确提出,要组建一支全新的巴勒斯坦安全部队,而这支力量必须由法塔赫掌控,任务之一就是“清理哈马斯残余势力”。
与此同时,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的权威被反复强调,而哈马斯的政治合法性则被系统性地剔除——仿佛它从未在加沙执政过,仿佛它只是历史长河中一个短暂的“异常插曲”。
为什么国际社会突然对哈马斯这么“狠”?
难道仅仅是因为它在2023年10月发动的袭击?
其实没那么简单。
更深层的原因,是整个中东地区的地缘格局正在经历一场静默但深刻的重组。
过去十年,哈马斯赖以生存的“抵抗轴心”——伊朗、黎巴嫩真主党、也门胡塞武装等组成的反以联盟——正在一环接一环地松动。
伊朗深陷经济泥潭,通货膨胀高企,国内社会矛盾尖锐,别说大规模支援哈马斯,连维持自身区域影响力都显得力不从心。
真主党虽然在黎巴嫩南部仍有武装存在,但近年来在黎巴嫩国内的政治地位不断下滑,经济危机和民众抗议让它疲于应付内政,对外输出“抵抗”的能力大打折扣。
至于胡塞武装,虽然时不时向以色列方向发射导弹,展现存在感,但自身也长期处于被沙特联军空袭的威胁之下,生存都成问题,更别说为哈马斯提供实质性的战略支援。
在这种环境下,哈马斯就像一艘失去所有补给线的孤船,漂在加沙这片被封锁的海域上。
它曾经引以为傲的“抵抗”叙事,在国际舆论场中越来越难获得同情。
尤其是在加沙平民伤亡惨重、人质问题持续发酵的背景下,连一些原本对以色列持批评态度的国家也开始重新评估哈马斯的角色。
于是,当法国和沙特提出那份看似温和实则强硬的决议时,连中俄都觉得,是时候划清界限了。
这不是背叛,而是现实主义的必然选择——在一个越来越强调“秩序”与“可预测性”的国际体系中,像哈马斯这样既无法控制暴力、又拒绝承认以色列存在的组织,注定会被边缘化。
但就算哈马斯真的被彻底清除,巴勒斯坦问题就能解决了吗?
恐怕没那么简单。
因为真正的障碍,从来就不只是哈马斯,而是以色列本身,尤其是内塔尼亚胡领导下的右翼政府。
嘴上说着支持“两国方案”,手上干的却是另一套。
就在国际社会忙着讨论如何重建巴勒斯坦国家机构的时候,以色列在约旦河西岸的动作一点没停。
2024年底启动的E1定居点项目,就是一个极其危险的信号。
这个项目一旦完成,将把东耶路撒冷和马阿勒阿杜明定居点连成一片,彻底切断约旦河西岸南北两部分的地理连通性。
这意味着,即便未来真的成立一个巴勒斯坦国,它也将是一块被割裂、无法自主流动的“碎片化领土”,根本谈不上主权完整。
更让人不安的是,内塔尼亚胡本人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永远不会允许一个独立的巴勒斯坦国存在”。
这不是外交辞令,而是他政治生存的根基。
他的执政联盟依赖极右翼政党支持,而这些政党坚决反对任何让步。
所以,对内塔尼亚胡来说,哈马斯的存在其实是个“方便的敌人”——既可以用来证明“巴勒斯坦人不可信”,又能为持续的军事行动和定居点扩张提供借口。
即便哈马斯明天就解散,他大概率也会找到新的理由,继续维持现状。
说白了,以色列右翼政府的根本逻辑,不是“如何与巴勒斯坦和平共处”,而是“如何在不放弃控制的前提下,让国际社会接受既成事实”。
就在这种僵局看似无解的时候,2025年9月13日,也门胡塞武装突然甩出了一记重拳。
他们宣布向特拉维夫发射了一枚名为“巴勒斯坦-2”的高超音速多弹头导弹,并声称成功击中多个“敏感目标”。
消息一出,全球哗然。
特拉维夫是以色列人口最密集的城市,超过400万人生活在这片狭小的沿海平原上。
当防空警报拉响,整座城市瞬间陷入混乱,人们涌向避难所,地铁停运,学校停课——这种场景,在过去几年里虽然不算罕见,但这次的威胁级别显然不同。
关键就在于“高超音速”和“多弹头”这两个词。
高超音速意味着导弹飞行速度超过5马赫,留给防空系统的反应时间极短。
而多弹头则意味着一枚导弹在飞行末段可以分裂成多个独立弹头,分别攻击不同目标,极大增加了拦截难度。
以色列一直以拥有全球最先进的多层防空体系自居——从拦截短程火箭弹的“铁穹”,到对付中程导弹的“大卫投石索”,再到拦截远程弹道导弹的“箭式”系统,层层设防,号称“滴水不漏”。
但面对高超音速加多弹头的组合,这套体系是否还能奏效,谁心里都没底。
以色列军方后来否认导弹造成重大损失,但光是警报拉响、全城疏散这一幕,就已经足够震撼。
更值得深思的是,胡塞武装怎么会有这种技术?
过去人们总把他们看作一支依靠伊朗提供武器的游击队,但这次的“巴勒斯坦-2”显然不是简单的仿制品。
它的出现,说明胡塞背后可能已经建立起一套相对完整的导弹研发和供应链体系——也许有外部技术支持,但至少具备了本土化生产和改进的能力。
这彻底打破了“以色列不可战胜”的神话。
过去,人们总觉得以色列的军事优势是压倒性的,任何来自周边的威胁都不过是“骚扰”。
但胡塞这一击,直接戳穿了这个幻象:原来,这个国家的安全,并不像宣传中那样固若金汤。
这次袭击发生的时间点,恰好和联合国那项关键决议同一天。
很难说这是巧合。
很可能,胡塞是在用这种方式向国际社会传递一个信号:如果政治解决迟迟无法推进,军事手段就不会停止。
而这一击,反而意外地放大了国际社会推动和平进程的意愿。
因为谁都明白,一旦高超音速武器在中东扩散,整个地区的战略平衡将被彻底颠覆,谁都不想看到那种局面。
于是,中俄支持《纽约宣言》,某种程度上也是在给各方——尤其是以色列——递台阶:别再打下去了,回到政治谈判桌上来吧。
但以色列会接这个台阶吗?
几十年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大概率不会。
以色列右翼政府早已习惯用“安全”作为万能挡箭牌,来掩盖其扩张主义的本质。
清理哈马斯,对他们来说,不过是换一个借口继续控制巴勒斯坦土地罢了。
即便哈马斯明天就交出所有武器、释放所有人质、宣布解散,内塔尼亚胡政府恐怕还是会说:“谁知道会不会有下一个哈马斯?”
然后继续推进定居点建设,继续封锁加沙,继续在约旦河西岸实施军事管制。
现在整个局势呈现出一种极其尖锐的图景:一边是胡塞用导弹证明以色列并非铜墙铁壁,另一边是哈马斯在政治上被彻底孤立。
对哈马斯而言,继续挟持人质、拒绝妥协,只会加速自己的灭亡。
他们唯一的理性出路,或许就是接受现实——释放人质,退出加沙,让位于法塔赫主导的政治进程。
这听起来很残酷,但现实就是如此。
国际社会已经给出了明确的选择:要么和平退出,要么被武力清除。
没有第三条路。
可即便哈马斯真的消失了,巴勒斯坦的未来依然悬而未决。
因为真正的钥匙,始终握在以色列手里。
如果内塔尼亚胡政府继续坚持“永远不会有巴勒斯坦国”的立场,继续推进E1这样的定居点项目,继续把巴勒斯坦人的土地一点点蚕食掉,那么,无论国际社会开出多少决议、发布多少宣言,中东和平都只能是一场镜花水月。
没有领土完整,没有主权独立,没有人民自由流动的权利,所谓的“两国方案”就只是一个空洞的口号。
有网友说,现在的中东就像一盘复杂的棋局,哈马斯是被牺牲的卒子,胡塞是搅局的黑马,而以色列则是那个迟迟不肯落子的棋手。
但问题是,棋盘上的时间不等人。
加沙的废墟还在冒烟,西岸的橄榄树被推土机连根拔起,特拉维夫的防空警报随时可能再次响起。
国际社会的耐心正在耗尽,地区国家的焦虑日益加深。
也许,真正的转机不在于谁被清除,而在于谁愿意首先承认:和平不是靠消灭敌人实现的,而是靠承认对方的存在权。
说到底,巴勒斯坦问题从来就不是一个单纯的军事问题,也不是一个简单的恐怖主义问题。
它是一个关于正义、尊严、土地和未来的政治问题。
哈马斯的极端手段固然不可接受,但若只盯着它,却对以色列的系统性扩张视而不见,那无异于治标不治本。
2025年的今天,世界已经给出了答案:哈马斯必须退出历史舞台。
但下一个问题更难回答:以色列,你准备好接受一个真正独立的巴勒斯坦国了吗?
如果没有,那么,无论换多少个哈马斯,冲突的火焰都不会熄灭。
其实,很多普通巴勒斯坦人早就厌倦了这种循环。
他们在加沙的断壁残垣中寻找亲人的遗体,在西岸的检查站前排队数小时只为上班,在耶路撒冷的老城里看着自家房屋被贴上拆迁令。
他们不关心哈马斯和法塔赫谁掌权,只关心明天能不能给孩子买面包,能不能安全走到学校。
而以色列的普通民众呢?
他们也在特拉维夫的防空洞里抱着孩子发抖,在边境小镇听着火箭弹的呼啸声入睡。
两边的老百姓,其实都是受害者。
所以,当大国在联合国投票、胡塞在也门发射导弹、内塔尼亚胡在议会发表强硬演讲的时候,真正决定中东未来的,或许不是这些宏大的叙事,而是那些微小但坚韧的日常。
一个巴勒斯坦农民坚持在被围栏分割的土地上种橄榄,一个以色列母亲在社交媒体上呼吁政府回到谈判桌,一个国际志愿者在加沙废墟中分发净水设备。
和平从来不是从天而降的礼物,而是无数普通人用耐心、勇气和一点点希望,一点一点拼凑出来的。
哈马斯的时代或许真的结束了。
但巴勒斯坦的故事,远未终结。
而以色列,也终将面对那个它逃避了几十年的问题:在一个共享的土地上,如何与邻居共存?
这个问题的答案,将决定整个中东下一个五十年的命运。
绝对没有中间道路。
要么承认对方的存在,要么继续在仇恨的循环里打转。
而历史已经证明,后者只会带来更多的废墟、更多的泪水、更多的死亡。
时时刻刻,都在发生。
热点资讯/a>
- 奥赖利接过传奇33号,艾特努里加盟,曼城左后卫竞争升级
- 如何办理出生公证?2025最新指南
- EXO新歌MV拍摄临时取消 组合原计划回归面临变数
- 杨幂欧豪《生万物》对上许凯田曦薇《子夜归》,能否引燃暑期档?
- 中国新直升机领先代差,技术超越俄罗斯,美国人这次倍感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