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世娱乐

耀世娱乐

你的位置:耀世娱乐 > 产品展示 >

特朗普拟解雇鲍威尔!关税冲击初显,美联储鹰声再起

点击次数:152 发布日期:2025-07-26

一张轻飘飘的总统签名纸,就能让加拿大铝业巨头三个月亏掉3.21亿美元。

这相当于它去年全年利润的8%,或者说够支付9000多名美国工人年薪。

而生产线上游的啤酒厂、车厂还浑然不觉,正忙着消化库存。

美国劳工统计局7月16日公布的六月批发通胀数据,表面温和得像没涨过价。

力拓这家全球铝业霸主最近很受伤。

因为它主要的客户在美国,偏偏特朗普政府四月份开始对加拿大铝加征50%关税。

上半年刚过,损失账单就明明白白摊在他们桌上:额外关税成本超过3.21亿美元。

高管们只能把美国市场的销售价格悄悄提了一点,试图收回点成本。

可一半的损失还是硬生生吞进肚子里。

铝涨价这事像多米诺骨牌在慢慢推倒。

美国本土的买家开始皱眉头了,毕竟进价高了。

铝材料贵了,需求自然会往下掉。

不止力拓头疼,像星座品牌这种饮料包装巨头也被迫多掏钱。

关税政策正像两只手在拧整个金属供应链条。

一只拧在生产端,另一只拧住了消费端。

但最新批发通胀数据却显示一种奇怪的平静。

美国六月份生产者价格指数,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批发价格,涨幅甚至低于经济学家预测。

整体PPI同比上涨2.3%,跟五月份比纹丝不动。

再往下看核心PPI,剔除了食品和能源这样价格波动大的东西后,6月份同比也只涨2.6%。

这数字比5月还温和了一点。

为什么关税推高产品价格的力道没有在数据里爆发?

原来是旅游服务在使劲往下拽。

航空机票价格单月跌了2.7%。

酒店住宿价格更夸张,跳水4.1%。

这些服务价格下滑直接把工业品涨价给压住了。

同时因为整体需求不强,通胀自然稳在当地。

可关税对企业利润的伤害已经藏不住了。

这构成了一幅扭曲的图景:工厂进货价没变,老百姓消费的某些东西却越来越贵。

一边是生产端被关税撑大的价格压力,一边是消费端旅游相关消费降价带来的抵消作用。

克利夫兰联储主席贝丝·哈马克注意到了这一点。

她说,虽然通胀从疫情期间7%以上的高峰滑到了3%以内,但还是比美联储2%的理想目标高出一截。

她提到特朗普关税政策对物价的扰动性,明确指出当前根本没降息的必要。

7月16日她公开表示目前利率水平已经接近中性,除非就业市场大幅恶化才有调整可能。

波士顿联储主席苏珊·柯林斯语气稍微缓和些。

她承认关税确实在显现影响了。

但企业面对涨价还挺能扛。

消费者也没想象中那么脆弱。

所以从整个经济大盘来看,关税带来的伤害没大家想得那么可怕。

达拉斯联储主席洛里·洛根说话就犀利多了。

她在同一天直接点出需要维持当前4.25%-4.50%的高利率一段时间。

为什么?

因为关税压力像乌云一样悬在头顶。

她强调6月消费者物价指数重新抬头的信号很扎眼。

现在绝不能放松警惕。

美国股市就在历史新高附近晃悠,财政政策给经济添柴加火,这种局面下紧缩政策反而更健康。

降息太急可能适得其反把经济戳出伤口。

美联储内部现在分成了两队人。

一拨觉得应该顶住压力维持利率不变,另一拨少数人却担心经济风险想尽快降息。

特朗普总统显然站在后一队。

自从他重返白宫,就没停止过对美联储主席鲍威尔的公开批评。

四年来,他反复催促降息未果,最近玩起了更大的招数。

美国财经媒体7月16日上午纷纷推送消息:特朗普在共和党议员会议上问了这么一句——“你们觉得我该炒了鲍威尔吗? ”。

问完后,立即安排手下起草了解雇信。

总统先生公开宣布的时间指日可待。

财长贝森特的动作也很快。

在美联储大楼解雇风波还没结束时,她启动了下一任主席的遴选程序。

官方声明里说美联储系统里有很多优秀人才。

鲍威尔一旦卸任主席职位,很可能直接离开美联储。

特朗普的目标名单里藏着几张牌: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凯文·哈塞特是个热门人选。

他曾公开支持总统的降息诉求。

前美联储理事凯文·沃什也是座上宾。

现任财长贝森特,甚至美联储理事克里斯托弗·沃勒都可能是黑马。

总统很明显要找个跟自己心意相通的人坐进美联储主席办公室。

但美联储从1913年建立起就刻意跟白宫隔开距离。

银行家们担心一旦新主席靠向总统太多,美联储的信誉就打了折扣。

美国媒体检索了美联储的内部资料后爆出个细节:特朗普攻击鲍威尔的突破口在美联储大楼翻新超支七亿美元这件事上。

他指责这位央行掌门人“管理失职”。

鲍威尔倒没公开示弱,据亲近他的人透露,他说过“总统无权对我这么干”。

法律界随后翻出了美国法典:《联邦储备法》里写着美联储主席可以免职,但前提是存在“正当理由”。

白宫顾问们私下悄悄议论,真找出“管理不善”的证据,总统就握住了那把钥匙。

眼下美联储咬定不降息的理由正是需要确保数据安全。

他们要求看到通胀持续稳定才会动作。

在政治风暴的中心,政策制定的独立性变成了一堵薄墙。

谁也不知道这墙能撑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