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通告全球,与沙特军事结盟,美国地位被冲击
9月17日,沙特与巴基斯坦在利雅得高调签署“战略互防协议”,明确“对一方的任何侵略即被视为对双方的侵略”。
这一纸条文,选在以色列9月9日对多哈实施前所未有的打击后不到十天,无异于在海湾安全版图上敲下重锤:美国的“安全伞”是否还撑得住风雨?这一步,到底会把中东与南亚的力量平衡拨向何处?
沙巴互保为何在此刻“落地”
首先,这是一次由事件驱动的制度化选择。
以色列对卡塔尔首都发动定点空袭,目标直指哈马斯高层,造成包括一名卡塔尔安保人员在内的人员死亡,引发阿拉伯与伊斯兰国家的强烈反弹,并促成了9月15日在多哈召开的阿拉伯—伊斯兰紧急峰会。
海湾国家对主权与安全的“脆弱感”骤然上升,是沙特转向“可用即可信”的现实主义合作的重要背景。
其次,条约文本的关键句极具信号意义——“对一国之侵略即对两国之侵略”。
这不仅把两国几十年的军事合作与驻军训练关系“法理化”,也把模糊的战略互助升级为明确的共同威慑。
沙特官方与巴基斯坦外交部均以联合声明形式发布,强调“增强联合威慑,对任何侵略形成合力回应”。
再者,时间点同样指向“战略再平衡”。
过去两年,美国牵头的“以色列—海湾整合”因加沙战事与区域外溢行动而受挫,多哈遇袭更让海湾盟友对美国的保护意愿与能力产生疑问。
华尔街日报与路透等分析直接点名:沙特正多元化安全伙伴,以降低对单一大国的结构性依赖。
三重冲击:美国主导力、以色列威慑、印度盘算
第一重冲击落在美国身上。
协议虽未触及驻军安排,却在“集体回应”层面开了口子,客观上稀释了美国在海湾安全议题上的议程控制权。
对沙特而言,“谁能在关键时刻可用”成为更重要的评价指标;对华盛顿而言,盟友的“去单一依赖”趋势会削弱其在武器销售、情报共享以及联动制裁方面的杠杆。
更重要的是,此举发生在美国对以政策被普遍视为单边偏置的舆论周期中,象征意义不小。
第二重冲击指向以色列的“核唯一性”神话层面。
外界固然不应简单等号地解读“核保护伞”,但巴基斯坦作为拥核国家的身份天然具备威慑外溢效应。
权威核力量数据库估算:巴基斯坦现有约170枚核弹头,印度约在172—180之间,双方处于相近水平,且伊斯兰堡的核学说刻意保持“模糊”。
这意味着,以色列在对邻近国家采取超域打击时,风险评估的参数被动增项。
第三重冲击落在印度的区域布局。
新德里近年深耕与海湾的互联互通与能源金融合作,但“沙—巴互保”会让南亚安全议题更多叠加到海湾讨论桌上。
在5月印巴短促冲突的阴影未散之时,利雅得同时向外界重申“对印关系不受影响”,反映其在平衡两端关系上的审慎——但这并不改变印度必须在西向政策里重新计入“巴基斯坦—海湾安全联动”的现实。
从“事件政治”到“机制政治”
以色列对多哈的行动,不只是一次军事冒险,更是一场区域秩序的“压力测试”。
卡塔尔公开寻求“集体回应”,阿拉伯与伊斯兰体系迅速召开紧急峰会,舆论与外交压力同步上拱,显示出“事件政治”向“机制政治”转换的强烈意愿。
沙巴条约的出台,正是这一转换的早期样本:从一次性联合声明,迈向可复制的双边安全条款模板。
机制化的另一个维度是“军工—训练—联合演训”的全链条深化。
历史上,巴基斯坦长期为沙特输送教官、承担部分要地安保任务,如今在联合训练、情报协同、反导反无人机等领域都有进一步制度化空间。
相比单纯军购,互保条款配套的联合能力提升,更可能改变危机时刻的“反应时间”与“指挥链路”。
当然,机制化也并非没有“顶棚”。
首先,双方都回避把核因素写入文本,表明利雅得不愿正面触碰《不扩散条约》敏感线,也不愿给地区对手提供动员口实;其次,沙特仍强调与印度关系“稳健”,说明其不会把自己锁进二选一的地缘框架;最后,美国的存在仍具不可替代的战略资产——从预警网络到后勤节点,短期内没有任何国家或组合可以完全替代。
中国因素:舆论交锋与立场表述
在多哈事件后,以色列政要将所谓“信息围堵”牵扯至中国,引发中国驻以色列使馆罕见强硬表态,称相关说法“完全没有依据,严重损害中以关系”。
与此同时,中国外交部在例行记者会上持续呼吁各方止火降温,反对扩大冲突外溢。
可以预见,在海湾安全安排“去单一依赖”的趋势下,中国的角色主要仍是政治斡旋与经贸稳定器,而非军事介入者。
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短期看,沙—巴条约将促使海湾合作委员会内部更快讨论“统一军令链”与联合防空的技术路线,卡塔尔事件也会让各国加码“反导+空情共享”的投资;而以色列对超域行动的收益—风险比,将因外部不确定性上升而被重新评估。
中期看,美国若不能在“对以影响力”与“对海湾安全承诺”之间找到更稳的平衡,盟友的“备份安排”会越来越多。
长期看,“小多边—双边互保—跨区域联动”的安全拼图会成为常态,竞争的是响应速度与可信度,而不是口号。
结语:从可用性到可信度
海湾安全秩序正在经历一场由“可用性”到“可信度”的重估。
沙特与巴基斯坦选择把“长期默契”写进条文,不是为了炫耀阵营,而是为了在风险快速累积的时刻攒下确定性。
多哈的爆炸声提醒所有相关方:谁能在关键一分钟接上去,一目了然。
答案未必只有一个,但至少今天开始,不再只剩一个。
热点资讯/a>
- 社区便民服务暖人心,共享工具邻里亲,科技助老显温情
- 停止线后移了!九江长虹大道调整!司机吐槽能治堵吗?
- 你敢信?西方媒体费尽心思拍的中方照片,最后成了我们的神助攻
- 美媒关注:提高外国公司获取中国技术的门槛,中方又出手了
- 一文读懂护肤界的 “身份密码”:妆字号、特字号、械字号究竟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