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世娱乐

耀世娱乐

你的位置:耀世娱乐 > 产品展示 >

老外上海扫货:英国买不到!商场没开门,车队已排起长龙

点击次数:172 发布日期:2025-10-11

说真的,有时候你不得不佩服上海这座城市,总能在你觉得见怪不怪的时候,给你上演一出魔幻现实主义大戏。

黄金周的南京路步行街,人多得能把wifi信号都挤断,这不算新闻。

但当一个金发碧眼的英国大姐,拎着在新世界城刚淘换来的衣服,对着镜头一脸“捡到宝”的表情,字正腔圆地来一句:“这种衣服,我们在英国买不到!”

我当时就愣住了。

啥情况?

大英帝国,那个曾经的“日不落”,时尚之都伦敦,买不到一件衣服?

这话说得,不知道的还以为多佛尔海峡被谁给填了,时尚潮流过不去了。

这简直比“我有一个朋友”系列的故事还要离谱。

这剧本,放十年前谁敢这么写?

那时候的经典桥段,明明是我们提着空箱子飞出去,把人家的老佛爷、比斯特村买到断货,留下一串串关于“Chinese shoppers”的都市传说。

现在倒好,攻守之势异也,轮到老外来我们这儿“上货”了。

你看那个巴西老哥,目标明确,行动力满分,就差把“我要扫货”四个字写脸上了,还对退税政策了如指掌,专业得像个老道的海外代购。

你以为这就到头了?

天真。

在青浦奥特莱斯,真正的战斗,从太阳还没完全升起就开始了。

早上八点刚过,商场的门还关着呢,外面等着进场的车龙就已经甩出去了几里地,那架势,跟春运抢票似的。

商场也懂事,八点三刻提前开门放人,那车流“哗”地一下涌进去,我敢打赌,热门店里的几款尖货,不出十分钟就得挂上“售罄”的牌子。

有个店员小哥对着镜头喊话,备了十万件货,目标一天一百万。

听听,这口气,这KPI,充满了朴素又彪悍的生命力。

这事儿最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它完全颠覆了我们过去的认知。

当那个英国女士说“买不到”的时候,她说的绝不是物理意义上的“没有”。

伦敦街头能没有服装店吗?

不可能。

她真正“买不到”的,是那种紧贴着热点、光速上新、设计大胆,而且价格标签还特别友好的“快感”。

过去我们总提“中国制造”,这词儿听着,总带点汗水和机油味儿。

我们是那个给全世界做嫁衣的,默默无闻,任劳任怨。

但现在,风向变了。

上海的商场,早就不是单纯卖东西的仓库了,它们变成了“首发首秀”的T台。

新世界大丸百货那个抽金条的活动,简直是把人性拿捏得死死的,硬生生靠着一个“搏一搏”的念想,一天就卷了1225万的销售额。

这已经脱离了简单的买卖关系,这是一场混合了购物欲、娱乐性和社交属性的“大型线下狂欢”。

最绝的还是那个场景——餐厅生意太火爆,桌子都摆到了商场走廊上,客人从扶手电梯一下来,屁股还没坐稳,筷子就已经拿手上了。

换在别处,这可能得算“经营不规范”,但在这里,食客们反而觉得“蛮新鲜”,拍个照发朋友圈,又是一条高赞动态。

这种生猛、鲜活,甚至有点乱糟糟的烟火气,恰恰是很多“高大上”的国际都市慢慢失去的东西。

那里的一切都井然有序,但也可能了无生趣。

所以,当这些外国游客涌入上海,他们抢购的,真的只是一件衣服、一顿饭吗?

我看未必。

他们真正迷恋的,是一种正在蓬勃生长的,来自东方的消费自信和文化活力。

我们当然不用因为几句夸赞就飘飘然,但也大可不必觉得人家只是图个便宜。

这世界早就变了,潮流的风,也不再只从一个方向吹。

所以啊,下回再有谁跟你大谈特谈什么全球趋势,别跟他扯那些虚的。

你就告诉他,去黄金周的上海南京路看看。

那里的真相,不在什么高端论坛的PPT里,全在那些拥挤的店铺、排队的长龙和每一张写满了兴奋与满足的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