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新华西道站前片区:曾一度商超云集,为何老地标难以延续烟火气?
站在新华西道和站前路的十字口,看着眼前这副模样,心里有点说不上来的难受。原本人来人往的华润万家,现在玻璃橱窗蒙了灰;锦江国际饭店的旋转门被蓝色挡板一封,就像被按下了暂停键;工商银行和河北银行的招牌也不见了。这里住着二十多万人,曾经热闹得像个小城中心,如今慢慢冷下来,像老照片褪了色。
这条新华西道,来头不小。早在1878年开平矿务局搬到唐山乔屯的时候,就有条路,那会儿叫“广东街”,因为聚了很多广东来的矿工。1985年大地震后重建时,把从唐山站到唐山东出口的新华道拓宽到50米,成了城市里一条很长的主干道。新华西道作为西段,见证了唐山从老工业城向现代城市的变化。
2005年锦江国际饭店开业时,那是城里很亮眼的建筑。23层高楼,常常有商务宴会和婚礼,热闹得像个小舞台,也仿佛在诉说钢铁最风光的那些年。差不多华润万家也落户这儿,成了周边人买菜买日用品的首选。有人还记得2014年超市清仓的场景:“米面油被抢空了,进口啤酒一箱箱往外搬。”那会,工商银行和河北银行的网点也都在附近,办事便利。
但慢慢地,商场和人流向万达、爱琴海这些新圈子迁移,新华西道的生意越来越难做。2022年华润万家关门了,想买点东西,居民得跑三公里去大润发。后来来了个大嘉福超市,可货源跟不上,人也稀,撑了一年就关了门。像一出剧情,热闹退场后只剩回声。
唐山站的位置,把这事推向复杂。这个百年老站建在新华西道最西端,1995年升为一等站后,一天能送走两万多旅客。但站前广场的交通问题一直没彻底解决,人车挤在一起,乱成一团。2019年说要改造东广场,弄了落客平台和地下停车场,表面上像是修补,可新华西道和站前路的交叉口依旧堵得厉害,好像把瓶颈迁移了却没拆掉。
交通一旦不顺,生意也跟着垮。锦江国际饭店也因为停车难、周边限行,来住的高端客人少了,2023年关门整修。更让人着急的是,新华西道往西到唐山站成了断头路,城市要往西延伸,却被这堵口卡了脖子,和“唐山新城”的规划对不上号,像两条平行线跑偏了。
现在这片人的日常,基本靠联通西路的早市维持。每天清晨五点,摊位就摆满了,新鲜菜、手工面条、家常小吃摆得到处都是。对低收入家庭来说,这摊摊摊就像救生圈。但早市也带来问题,摊贩占道,交通更乱,居民出行常被堵得头疼。
对比一下旁边的赵庄早市,差距就明显。赵庄改造后搬到渤海大厦北边的新市场,设了六个标准交易大厅,还用了智能电子秤,秩序和卫生都上了一个档次。可新华西道这边,52号小区下边本来有个便民菜市场,但一直没人好好管理,空着冷清,摆地摊的也不愿搬过去,像是把好位置丢在一旁。
唐山站的选址反映了城市规划的老问题。现在高铁多建在城市边缘,留出弹性;但1994年建的唐山站因为当时条件,把站留在了市中心,结果成了个“孤岛”。交通拥堵、商业萎缩、高端业态难以维持,这些连锁反应让原本的繁华慢慢散了。
街头的故事里有无奈,也有希望。有人念叨过去的热闹,有人早起摆摊维持生计,有人盼着规划能补上这一段缺口。城市像一台老钟,钟摆一动,全盘都会颤一下,修一修,还能走稳;再不修,咔嚓一声,可能就坏在那儿。
最后:看到这里的变化,我想到城市发展不只是盖楼和修路,更要有人情味和眼光。把交通、商业和居民生活连成一条线,别让老站变成发展的孤岛。小摊是市井的温度,老店是记忆的脉络,规划者需要兼顾效率与温度。希望唐山能把断头路补上,让街区重新有活力,也让那些早起摆摊的人和老居民能舒心生活。
热点资讯/a>
- 停止线后移了!九江长虹大道调整!司机吐槽能治堵吗?
- 你敢信?西方媒体费尽心思拍的中方照片,最后成了我们的神助攻
- 美媒关注:提高外国公司获取中国技术的门槛,中方又出手了
- 社区便民服务暖人心,共享工具邻里亲,科技助老显温情
- 一文读懂护肤界的 “身份密码”:妆字号、特字号、械字号究竟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