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车展没了豪车馆,品牌缺席,人气照常
啥?成都车展竟没了豪车馆?过去每年看得人眼都要亮瞎,什么保时捷、劳斯莱斯、兰博基尼,排成一排闪瞎路人,这回直接全员失踪——确实有点出乎意料。
本来成都可一直是西南车市最能打的那块招牌,往年哪个不是人流如织、豪车云集?不瞒你说,“成都=有钱会花”这标签算是板上钉钉。可转眼到这届,现场虽然还是人潮汹涌,品牌阵容数起来上百家,表面看气派在线,细细一瞧怎么怪怪的——老牌豪门全不见了。
你看看,今年据说有二十多家车企直接没露面,这还不说,关键是消失的几乎全是顶级阵容。宾利、保时捷、劳斯莱斯,甚至玛莎拉蒂、莲花都入列“缺席名单”。印象里那个高端得发光、所有人都爱打卡的16号馆,现在倒好,被小米、红旗、宁德时代甚至广汽本田霸了地盘。这落差,有点让懂行的心头一紧。
成都这地儿啥都有,最不缺消费力。2023年社零总额突破一万亿,成了全国第一个突破2次的省会城市,“万亿之城”名号不是吹的。更夸张的,成都人还真是奢侈品的超级发烧友,爱马仕去年一下子连开了三家门店,把“含马量”拉到全国前列。
买奢侈品那股豪爽劲,买车也没拉下。成都汽车保有量轻松跨600万辆,去年居然把北京甩在身后,成了亮闪闪的“全国保有量第一城”。豪华车销量一骑绝尘,16.6万辆排全国第三,仅输上海、北京而已。
你说车展这么大腕儿的舞台,豪车为什么突然玩起集体失踪?是“飘了”,还是另有隐情?
说到底,直接的答案其实扎心:高端车,这会儿是真的不好卖。行业数据摆着呢,乘联会透露,今年前七个月,整个豪车市场零售138万辆,而且是一条往下走的斜坡,7月零售同比暴跌20%,市场份额掉到9.3%。要知道,这背后是高高在上的品牌们头一回如此狼狈。
最辉煌那阵子,保时捷在中国随便一年都是US量产神话。结果今年一季度,还没到万辆级别,硬生生比去年少了四成儿。奔驰、宝马、奥迪哪家不是风光无两?现如今也逃不掉销量一季比一季低。甚至,过去中年男士“梦中情车”捷豹路虎,到头来只能靠降价博眼球。
你瞅瞅,就几天前,揽胜极光L直接贴出更狠降幅,原价40多万的车,裸车价能干到24万区间。再看品牌财报,销量缩水近三分之一,甚至不少大经销商阵营今年干脆收拾行囊,转投新能源车新势力。中升、永达这些大鳄,昨天还卖着BBA,转过头就给“尚界”、“问界”这些国产品牌站台。谁也没想到,豪车经销权都成了历史遗物,不少豪门“自己人”主动成为新贵玩家。
为啥豪车玩不动了?一句话,环境变了。电动化浪潮太猛,传统大牌的转型速度跟不上市场,国产新势力又赶上了中国消费升级的浪潮。这一来,什么鸿蒙智行、蔚来这些,产品一波一波,配置和性价比直接对标“老钱”品牌。像鸿蒙智行最贵的那一款才上市两个月多点,订单就破万。蔚来ET9首个月交付835台,直接干过老对手宝马7系、奥迪A8L,距离奔驰S级也只差一口气。
说得再直白点,现在的年轻土豪,玩智能又懂花钱。你让TA买豪华,其实是买新鲜智能体验,而不再只是为了彰显身份。谁先卷起来搞创新,谁就能拉拢大量新客户。新老迭代,就是这么无情。
过去去车展看豪车,是“打卡必备”,很有点仪式感。没了豪车今年,早有车迷调侃:“去年就逛够了,今年不差这一回。”那些老品牌,倒也没坐以待毙,反手就在社交平台自黑一把,“欢迎来我们店吹空调薅薅羊毛”,连营销姿态都变得低调起来。
可是话说回来,又何止豪车跑得“没影儿”?这届成都车展,其实连不少合资与普通品牌也没露头。东风本田、标致、雪佛兰等,都在“参展缺席者联盟”。原因?一言难尽:费用太高。一个A级车展,光场馆租赁费用与两头搭建、运营,一大笔花销砸下去,市场又在疯狂卷价格,赚头真没过去多。每家都是盘算着怎么活得下去,能不花就不花,得的病跟你我租房子看房产生的“省钱焦虑”类似。
而且,你以为来了展厅就能抢个首发?别太天真了。当前车企们早就玩上了新招。鸿蒙智行、蔚来、小鹏,非要赶在车展前爆料新车。你上市,我也得赶紧上市。哪怕时间撞档期,也得率先抢热度。车主观望、关注全部转移到了新品发布会上,甚至压根儿不去展馆看实车,因为该买的不差那几步路。
这还不算“出轨”的唯一理由。惊讶吗?现在的车展,早没了最便宜买车的优惠。这时代,各家捣鼓“盲订”“大订”“小订”这一套,成交价怎么比?半点便宜没有。甚至,传统经销卖车还要顶着总部的“价格指导”,同一款车在各地让价幅度也是有限。车友们不傻,上网找信息、比配置、比价格,个个比销售还精通。
说到头,等于以前车展最值钱的东西——“买得便宜”,基本上泡汤了。更关键,一定要记得一点:线上是卷土重来。张强是行内老销售,他直言车展现在就是负担,利润薄得跟刀片差不多,业绩指望车展?门都没有,反而辛辛苦苦干了一身汗,订单还没有网上来得快。
现在大家手机刷一刷,商场楼下走一走,分分钟把各大新能源车型摸透。配置、价格、测评……想看啥都有。车展反倒成了“硬功夫”——地铁加公交,挤到主展馆看个新款,什么都不便宜,还可能挤掉手机壳。
大浪淘沙,时代变化无情。谁说只有成都?全国各地的传统车展都开始面临同样的困境。“年轻人们都上网看车、下单,干嘛要去人挤人?”——这话一出口,不少人纷纷点头。相信大家身边早有人调侃过,“车展过两年没准直接凉凉”。
不过,也有铁杆粉丝。有人特地去买票就为逛逛热闹,不图买车,就是一场“文化娱乐”。说白了,信息渠道的变迁,再叠加消费心态的转型,大牌盛宴终归也会黯然。车展不会一夜消失,但辉煌的神话,怕是很难回来了。
仔细品一品,这里面藏着多少行业的无奈?是消费升级?是产业转型?是科技进步?都沾边,但谁也给不出唯一的解法。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去年买爆爱马仕,今年说不定就给国产新势力们买单了。名牌、身份、体验、实用,啥都重要,又处处能让人头疼。
你要问车展以后该咋办?还真不好下定论。也许会变成纯娱乐化、互动式、品牌宣传的场合,拉一拨粉丝来打卡、体验、玩周边,成交不再是主战场。也许就像唱片、录像带一样,变成一种情怀“打卡”地,留下的都是故事。
“买车这事,以后还能靠车展吗?”你身边的朋友怎么看?你会不会再去车展?留言区聊聊呗,说不定有你的独家爆料!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热点资讯/a>
- 停止线后移了!九江长虹大道调整!司机吐槽能治堵吗?
- 你敢信?西方媒体费尽心思拍的中方照片,最后成了我们的神助攻
- 美媒关注:提高外国公司获取中国技术的门槛,中方又出手了
- 社区便民服务暖人心,共享工具邻里亲,科技助老显温情
- 一文读懂护肤界的 “身份密码”:妆字号、特字号、械字号究竟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