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世娱乐

耀世娱乐

你的位置:耀世娱乐 > 产品展示 >

顶级门阀之陈郡谢氏:巅峰时总揽东晋军政大权,南北朝后迅速衰落

点击次数:66 发布日期:2025-08-22

作为与琅王氏并称“王谢”的东晋顶级门阀,陈郡谢氏不仅崛起时间较晚,而且传承时间也不算太长,其家族主要活跃于东晋至南北朝时期,尤其是在东晋中后期,成为当时的顶级门阀,曾全面执掌东晋军政大权,但自南北朝以后便迅速衰落。

曹魏时期开始发迹,逐渐成为世族之家

谢姓起源有黄帝之后和炎帝之后两种说法,但黄帝之后在西周末年时已经亡国失姓,现代谢姓普遍认为源自于西周时期的申伯。周宣王时,封母舅申伯于南阳盆地的谢邑,建立(南)申国,其后裔按照“以封邑为姓”的习惯,称为谢氏。

从先秦至两汉,谢氏始终声名不显,虽也有子弟入朝为官,但普遍官职不高,且未能形成官宦世家,陈郡谢氏的真正崛起,还要从曹魏时期的谢缵说起。

谢缵生于东汉末年,曹魏建立后,他曾入太学求学,后于汉明帝时期进入大司农府任职。曹芳正始十年(249年)发生“高平陵之变”,司马懿命令大司农桓范接管中领军曹羲的军队,然而桓范却在儿子劝说下决定投奔曹爽。

桓范出行时,谢缵等大司农属官力劝他不要帮助曹爽,但桓范没有听从,还是出城劝说曹爽挟天子移师许昌以对抗司马懿,但曹爽没有听从,以致最终失败。事后,桓范与曹爽并为一党,被一同处死,并夷灭三族。谢缵因为劝说桓范而幸免,并被授任典农中郎将,谢氏家族由此开始崛起。

谢缵之子谢衡,于西晋初年担任国子博士,太康八年(287年)升任国子祭酒,后又迁任太子少傅、散骑常侍。“永嘉之祸”后,谢衡率领族人南迁至会稽始宁县东山,为谢氏家族在东晋的崛起奠定了基础。谢衡生有三子,即谢鲲、谢裒、谢广。

谢鲲年少知名、学识出众,成为名士王衍所亲善的“四友”之一。他早年曾任东海王司马越幕府担任掾吏、参军,后因北方混乱辞官南下,先在王敦左将军府担任长史,因参与平定杜弢起义获封咸亭侯,后因母亲去世辞官,守丧期满后又到王敦大将军府担任长史,后被任命为豫章太守,于太宁元年十一月(324年1月)病逝于任上。

谢裒是谢鲲的弟弟,在与兄长南渡后,他进入司马睿王府任职,先为掾吏,后为参军。司马睿建立东晋后,谢裒转任郡尉,永昌元年(322年)升任太常卿,次年又升任吏部尚书,获封万寿县子。

虽然从谢缵开始,祖孙三代皆入朝为官,但由于他们官职都不算太高,当时也只能算是官宦之家,而与那些门阀世族无法相提并论。

谢氏能在东晋崛起的原因,其一是他们积极融入世族圈子,在魏晋玄学流行之际,谢氏本是以儒家经学传家,然而谢鲲却毅然转修玄学,进而与王澄、阮瞻、庾顗等人并列“八达”,成为当世名士,使家族声望迅速提升,同时又与其他豪族通婚,例如谢鲲的妻子刘氏,便是出身中山刘氏,而谢鲲的女儿谢真石则嫁给了出身阳翟褚氏的褚裒。

其二是当时的社会背景,对于南方世族门阀来说,东晋乃是外来政权,东晋为了稳固统治,就必须依靠那些从北方空降而来的世族门阀,而谢裒作为司马睿的嫡系,纵使父祖官位不高、门第不显,仍然得到东晋重用,子孙皆得以入朝为官,进而使得谢氏逐渐崛起壮大。

东晋中后期顶级门阀,家族地位无可撼动

谢鲲的儿子谢尚,是谢氏家族中第一个担任高级官职的成员,他才智超群又精通音律,善于舞蹈又工于书法,且擅长清谈,因而受到司徒王导器重,先为王导属官,后迁任西曹属,此后又历任给事黄门侍郎、建武将军、历阳太守、江夏相、南中郎将等职。

建元二年(344年),车骑将军庾冰病逝,朝廷为抑制庾氏在荆州势力,任命谢尚都督豫州四郡军事,兼任江州刺史,但因庾翼反对未能成行,被改任西中郎将、督扬州六郡诸军事、豫州刺史、假节,镇守历阳。后因兵败被治罪,好在当时他的外甥女褚蒜子(即谢真石和褚裒之女)临朝执政,谢尚只被降为建威将军。

永和九年(353年),谢尚升任尚书仆射,后兼任都督江西淮南诸军事、前将军、豫州刺史,负责镇守历阳,又加都督豫州扬州之五郡军事。永和十一年(354年),谢尚奉命总督并、冀、幽三州军事。升平元年(357年),谢尚又被任命为都督豫、冀、幽、并四州军事,后因病重被召回朝廷,拜卫将军,加散骑常侍,但不等抵达建康便病逝于历阳。

在谢尚之后,谢裒第三子谢安成为谢氏家族中地位最高、声名最重之人,谢氏家族也正是在其手中,成长为顶级门阀。

谢安早年隐居于会稽东山,虽然多次拒绝征召入仕,但却以名士的身份扬名在外。直到升平三年(359年),谢安的四弟谢万因北伐兵败被免为庶人。

当时,谢安的长兄、官至豫州刺史的谢奕,已经在一年前去世;次兄、官至散骑侍郎的谢据更是早在八年前已经去世。随着谢万战败获罪,被免为庶人,而五弟谢石、六弟谢铁又官职低微,谢氏的权势受到极大威胁,作为兄长的谢安不得不放弃隐居生活,决定出仕振兴家族。

升平四年(360年),谢安应征西大将军桓温征召,在其麾下担任司马。次年,谢万病逝,意识到桓温难成大事的谢安,以奔丧为由脱离桓温,后被朝廷任命为吴兴郡太守,后又入朝担任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职。

彼时桓温执掌大权,甚至一度对皇位产生觊觎之心,幸有谢安、王坦之等人尽心辅佐,这才使得晋室安稳。宁康元年(373年),桓温病逝,谢安升任尚书仆射,总领吏部事务,加后将军,三年后又总领中书事务,由此开始执掌朝政。

太元二年(377年),谢安加任侍中、都督扬、豫、徐、兖、青五州及幽州的燕国诸军事、假节。意识到前秦威胁的谢安,极力推荐侄子谢玄(谢奕之子)出任兖州刺史,镇守广陵,负责长江下游防线,他自己则都督扬、豫、徐、兖、青五州军事,总管长江下游。谢玄不负重托,于广陵选拔精兵良将,训练出北府兵。

次年,在谢安和谢玄的主持下,东晋在“淮南之战”中大败前秦,收复盱眙、淮阴,谢安因功被拜为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进封建昌县公;谢玄也因功进号冠军将军、徐州刺史,封东兴县侯。

太元八年(383年),谢安和谢玄又在“淝水之战”中再次大败前秦,此战使谢安声望达到顶点,因功进拜太保,都督扬、江、徐、兖等15州军事,掌握全国军政大权。之后谢安又趁机北伐,几乎收复黄河以南全部地区。

凭借战功,谢氏家族全面崛起,其中谢石进为中书令,掌握朝政中枢;谢玄进号前将军,假节;谢安次子也任护军将军。太元十年(385年)八月,谢安病逝。十月,朝廷追论“淝水之战”战功,已经去世的谢安与弟弟谢石、次子谢琰、侄子谢玄同日封公,谢氏由此确立了绝对的政治优势。

历经南北朝传承,隋朝以后迅速衰弱

“淝水之战”后,谢氏家族声望达到顶点,其家族成员几乎垄断了东晋的军政大权,形成了与皇族司马氏“共天下”的局面,然而功高震主的谢氏家族,也因此引发了晋武帝司马曜的猜忌,以致谢安不得不交出兵权,以出镇广陵来避祸,而谢玄等人也迟迟得不到封赏,直到谢安去世以后才得以获封。

太元十三年(388年),谢玄病逝会稽,此后虽然仍有大量谢氏族人在朝中任职,但在司马曜的有意削弱下,谢氏家族不可避免的步入下坡路,再也无法像谢安、谢玄在世时那样大权在握。

隆安三年(399年),东晋爆发“孙恩之乱”,谢氏家族遭到严重打击,吴兴太守谢邈(谢安六弟谢铁之子),会稽太守谢琰及其子谢肇、谢峻,黄门侍郎谢翀(谢铁之子),谢安五弟谢石之孙南康公谢明慧(过继)等大量谢氏子弟遇害身亡。

在这场持续十二年的叛乱之中,谢氏家族前后有六位公爵级的家族成员或其直系子孙殉难,几乎涵盖了整个家族的全部中坚力量,此后谢氏家族失去对北府兵的控制,兵权逐渐落入寒门将领刘牢之、刘裕等人手中,而谢氏家族在三吴地区的庄园田产亦在战乱中遭受重创,家族经济基础严重受损。

到了东晋末年,由于时局变幻,谢氏家族内部亦出现分化,部分保守派依旧坚持士族立场,例如谢琰第三子谢混因支持刘毅对抗刘裕,最终被刘裕下狱赐死;部分务实派则转而支持刘裕,例如谢景仁(谢安次兄谢据之孙)、谢晦(谢据重孙)等;另有部分则选择了低调隐居避祸。

刘裕接受禅位称帝后,他一方面需要借用谢氏这样的世族来巩固地位,例如让谢安之孙谢澹来主持禅让仪式,但又担心这些世族会干预军政。于是,在刘宋建立以后,刘裕便设立了一些高官显爵来安置这些世族,但却不让他们掌握实权。

尤其是当宰相谢晦因为与宋文帝矛盾激化,起兵“清君侧”失败后,包括谢晦、谢皭、谢遯、谢世基、谢世猷等大量谢氏家族成员被杀,谢氏彻底走向衰落。

自刘宋以后,世族政治逐渐走向末路,曾经辉煌一时的陈郡谢氏亦逐渐远离权力中枢,家族地位也因此迅速下降,在南朝宋和南朝齐两朝,谢氏尚且有人能够担任高官,但到了陈朝时期,整个家族便只剩下了谢贞、谢俨寥寥几人。而到了隋唐时期,陈郡谢氏更是彻底没落,整个唐朝竟然无一人担任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