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最富”穷国:美国断电,伊朗断气,伊拉克只能靠太阳续命
有些事儿,听起来就跟段子一样。
比如你身边总有那么个朋友,天天在朋友圈晒米其林,晒黑桃A,晒自己又提了什么新车,结果你半夜找他借钱给电驴充电,他跟你说他花呗都还不上了。
这种极致的反差感,放大了看,就是一个国家。
说的就是伊拉克。
对,就是那个地理课本上,一铲子下去能挖出石油,两铲子下去能挖出文物的伊拉克。一个国家,能同时坐拥人类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的两大硬通货,按理说,国民的日子应该过得跟迪拜王子似的,每天的烦恼就是今天该开哪辆车去喂骆驼。
然而现实是,当地老哥们最大的奢望,可能只是在50度的高温天里,家里的空调能连续工作超过仨小时。
家里有矿。富得流油。电闸一拉。
魔幻不魔幻?
魔幻个锤子,这就是现实的骨感。伊拉克这本账,就是一本典型的“资源诅咒”教科书,翻开第一页就写着四个大字:关我屁事。石油是国家的,电是国家的,但停电是自己的。全国的发电量撑死也就两万八千兆瓦,但用电高峰的需求能直接干到五万五,中间这个巨大的窟窿,就靠老百姓的信仰和柴油发电机来填。
你可以想象一下那个场景,窗外热浪滚滚,蝉鸣都变成了哀嚎,屋里空调转两下就歇菜,全城此起彼伏的,是无数小发电机的轰鸣声,空气里弥漫着柴油味和绝望。你猜他们更怕停电,还是更怕邻居家的发电机比自己家的还响?
这事儿的根源,就像一团被猫玩过的毛线,乱七八糟,但你使劲薅,总能找到线头。战争、腐败、管理不善,这些都是陈词滥调了,属于是那份P得跟写真一样的体检报告上的既往病史,谁都知道,但谁也懒得细看。真正的病灶,在于它的能源结构,被人精准地卡住了喉咙。
伊拉克电力的一大块,靠的是进口伊朗的天然气来发电,还得再直接从伊朗买点电。这就好比你家厨房,虽然米面粮油堆成山,但打火机在邻居老王手里。今天老王心情好,借你用用,你家才能开火;明天老王跟他老婆吵架了,说不借就不借,你全家就得啃生米。
更要命的是,还有一个“小区物业经理”叫美国,天天盯着你和老王。经理看不惯老王,下了死命令,不许小区里的人直接跟老王买熟食(直接买电),但可以买老王的食材(天然气)自己回去做,前提是每次交易都得跟物业打报告申请。
这是什么操作?
这就是传说中的精准投喂,既要让你活着别闹事,又要让你脖子上的项圈随时能收紧。美国终止了伊拉克从伊朗直接购电的制裁豁免,只保留了天然气的。这一手玩得贼溜,完美诠释了什么叫国际关系的本质——不是谁拳头硬,是谁更会抓节奏,在对手喘气的时候给他一记闷拳。
这么一来,伊拉克的能源安全就成了一个笑话,主动权完全不在自己手里。国家命脉捏在别人手里,这日子还怎么过?所以,求人不如求己,老祖宗的话总是有道理的。
于是,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天上,那个唯一不受任何人制裁,每天都稳定输出的能量源——太阳。
在卡尔巴拉的沙漠里,一片“黑衣之城”拔地而起。几十万块光伏板整整齐齐地码在那里,像是在对老天爷进行一种无声的祈祷。这个300兆瓦的太阳能电站,成了伊拉克能源自救的“样板房”。
搞光伏,对现在的伊拉克来说,简直是天选之子。
首先,这是典型的快种快收模式。建一个传统的火电站或者核电站,从规划到投产,没个三年五载根本下不来,中间的扯皮和利益输送都能拍一部《教父》。但光伏电站,只要钱到位,地管够,施工队咔咔一顿操作,很快就能并网发电。对于嗷嗷待哺的电网来说,这玩意儿就像是速效救心丸,先吊住命再说。
其次,这是地缘政治的“安全牌”。太阳能是自己的,阳光普照大地,谁也管不着。每多发一度光伏电,就意味着对伊朗天然气的依赖少一分,美国人能拿捏的筹码也就少一分。这不仅仅是经济账,更是政治账。在一个火药桶上过日子,任何能增加确定性的东西,都是宝贝。
最后,这也是一张面向未来的门票。全世界都在喊碳中和,你一个产油国天天烧油烧气,听着就不太“进步”。现在搞点光伏,不仅能解决眼前的苟且,还能在国际上博个好名声,吸引点投资,简直是一鱼多吃。你看,副电力部长都说了,全国规划的光伏项目加起来有12500兆瓦,听着都让人激动,感觉马上就要跑步进入电气化共产主义了。
但是,先别急着开香槟。
商业世界最有趣的地方就在于,理想很丰满,现实往往一巴掌呼你脸上。
伊拉克搞光伏,就像一个ICU里的病人,医生一边给他上着呼吸机,一边给他喂了片维生素C。
你说维生素C好不好?当然好。
能救命吗?救不了。
这12500兆瓦的规划,听起来宏伟,就算全部落地,也就能覆盖全国用电需求的15%到20%。剩下的80%怎么办?那个巨大的缺口,依然摆在那里。
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光伏能发电,但不能“发电”。前者是物理过程,后者是社会过程。一个国家的电力系统,从来不只是技术问题,更是管理、利益分配和政治博弈的问题。如果原有的腐败体系和管理不善无法根除,那么光伏项目最终可能沦为新的寻租空间。建电站的钱谁出?发的电卖给谁?电价怎么定?中间的油水谁来捞?每一个问题背后,都是一场血雨腥风的利益博弈。
这就像创业,风口来了,你跳进去,大概率不是起飞,而是变成一个熟人。伊拉克的能源转型,本质上也是一次国家层面的创业,而它的“营商环境”,堪称地狱难度。
说白了,沙漠里的那片光伏板,现在更像是一个象征,一个姿态。它向国民展示了政府“在做事”,向国际社会展示了自己“在改变”。它是一剂强心针,也是一块遮羞布。
对于在酷暑中挣扎的伊拉克人民来说,他们可能并不关心这电是来自地下的石油,还是天上的太阳。他们只想要一个能稳定运转的空调,一个能照亮孩子书桌的电灯,一个不需要在半夜被邻居发电机吵醒的安稳觉。
而从这个最朴素的愿望,到国家能源安全的真正独立,中间还隔着无数个卡尔巴拉沙漠。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依法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热点资讯/a>
- 社区便民服务暖人心,共享工具邻里亲,科技助老显温情
- 停止线后移了!九江长虹大道调整!司机吐槽能治堵吗?
- 你敢信?西方媒体费尽心思拍的中方照片,最后成了我们的神助攻
- 美媒关注:提高外国公司获取中国技术的门槛,中方又出手了
- 一文读懂护肤界的 “身份密码”:妆字号、特字号、械字号究竟差